父亲去世带给他的心灵创伤
2019-11-20 15:13
次阅读
作者:深圳心灵之语心理咨询

父亲去世带给他的心灵创伤

小A,男,20岁,大三,父亲在他8岁时死于一场意外又戏剧性的事故中,父亲去世之前全家过着幸福的生活,父亲去后,最初母亲在一个酒店工作,他8-11岁左右差不多自己住在酒店里,母亲一直忙工作,期间和后来,母亲与酒店的老板(现在的继父)传出蜚闻,致使老板的儿子和妻子来家里恐嚇。曾寄宿在外婆家等多个亲戚家庭,长期接受来自外婆家族的援助。高二时母亲再婚。

    他给人的印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语气不坚定,不自信。他在讲述父亲去世之后的经历时,不安全感成了他的主要情绪体验,出现了很多表达害怕的高频词,其中“害怕”这个词是整个访谈过程中共出现了36次,而且前面还带有不同程度的修饰词。父亲的意外去世使小A对生活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意外去世是一件非常不可控的事件,这会影响到小A对其他事情的归因方式。他在描述父亲去世的事件时用了4次“意外”3次“倒霉” 父亲的去世给小A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去世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父亲不在了,为了寻求安全感包括性别认同的需要,小A一直寻找父亲的替代者。而他们的存在也确实使他体会到一定的安全感。有两个舅舅对他有着很大的影响,大舅在他心目中既有能力,但又比较平和,而且还很顾家,更接近他父亲的形象。他对父亲替代者的寻求甚至超过了一般人能理解的程度,甚至扩大化的很多男性身上,对自己的继父也有较好的认同。

    通过分析小A寻找“父亲替代者”的过程,发现在父亲去世后,他没有能顺利的找到一个替代者,而且也没有得到母亲或其他重要亲人的充分关注和照顾,父亲去世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母亲没能继续给他一个温暖的家的环境,而是给了他飘零感和无助感,于是形成如此强烈的不安全感。

    小A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极大的自卑感,在他的自我评价中,出现了下列词汇: “邋遢”出现了8次,“自卑”出现了13次,“笨”出现了16次,形容自己无能的“不行”出现了20次。

    父亲去世后,随着环境的改变,小A的自我认知中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感受主要来自于4个方面:母亲有失尊严的四处求情;在外婆家寄人篱下;舅舅们和大姨的施舍伤害自尊;学校老师的贬低刺痛敏感的心灵。

    小A失去父亲后,母亲在家庭中肩负着沉重的负担,开始出去工作挣钱,她的社会角色看起来很像一个女强人的角色,但是她的个性特征决定的行为方式却表现了她很弱的一面,她的行为方式也给小A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访谈中,小A曾多次谈到在外婆家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而且失去父亲的他内心非常敏感,对外婆家人开玩笑的话都会看作是排挤自己的暗示

    由于舅舅和姨都比较有权势和钱,于是在和表弟表妹的交往过程中更加重了小A的自卑心理。

    在学校,一些老师,批评他 “你写的字怎么像狗爬的似的”“画的画太恶心了”,敏感脆弱的心本来就不堪一击,这样的恶语中伤更是雪上加霜,于是他就形成了特殊的防御机制。

    小A内心充满了压力和焦虑,自己在努力学习时总是不能全神贯注,坐在自习室里走神,同时又充满内疚和自责,他的叙述给人以一个极其自卑、内向、封闭又不善言谈的形象,我们却很难想象他不同寻常的另一面:

    他不仅有这些的行为,还有奇特令人费解的思维,他会给自己编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来形容自己的“衰”。

张雯老师:在这里我看到了内心自卑压抑的他,在别人面前哗众取宠是想通过反向的表现以及奇怪的思维来推翻自己的感觉,他不喜欢自己压抑的自我,于是本我和自我在努力的做着斗争,本我想去推翻这个自卑压抑的自我,而强大的自我又时刻保卫着多年来形成的自卑和压抑。

    以往的案例表明,童年丧失一方父母并不是必然危害到个体成年的心理健康,只有当存在的一方父母不能确保给予个体充分的照顾,或者存在的家庭关系不好时,童年丧失父母的经历才和成年迫害健康的社会心理特征有很高的相关。在这个个案中,父亲去世后他就没有得到一个很安全的家庭环境,妈妈为了生计外出工作,忽视了对他的关注,他寄住在姥姥家有一种寄人篱下和被忽视的感受,同时妈妈和继父之间的问题又制造了一个极其不安全的环境。他既没有得到母亲很好的照顾,最初又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所以导致了他很强烈的不安全感。

    另外,儿童6到11岁左右需要解决的矛盾是勤奋和自卑的矛盾,如果该阶段的矛盾没能得到积极的解决,就会形成自卑和无能感。通过这个个案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在他心目中建立了一个完美的形象,在这个阶段他本应通过去认同父亲的优点并且向父亲学习,来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去实现勤奋的能力,然而他在认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障碍,以至于他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感和无能感。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够清楚看到父亲去世这个创伤性事件如何作用于小A后来的生活环境。这个案例仍能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以前的观点:丧失一方父母并不会必然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重要的是丧失之后的家庭环境。

    希望通过本案例,不管社会还是家庭,能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缺失父亲的男孩子的成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上一篇:抑郁的辅导过程
下一篇:没有了
电话咨询